长恨歌资讯
By
2017-03-30 13:13:28
文章内容通常具有时效性,仅供参考,请留意发表日期。
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,她与唐明皇的故事家喻户晓,结局也是众人皆知。安史之乱,繁华梦破。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,洛阳沦陷,潼关失守。唐玄宗撇下大部分宗室成员,带着杨贵妃,在禁军的护送下逃亡蜀地避乱。行至马嵬驿,禁军哗变,诛杀杨国忠,并要求玄宗杀杨贵妃。杨贵妃究竟有没有死于马嵬驿,历代以来一直众说纷纭,成了千古谜团。或云缢死于马嵬驿、或云死于士兵乱刃之下、或云东渡日本,甚至有流亡美洲之说。
杨贵妃其人
新旧唐书都记载,杨玉环祖籍蒲州永乐(今山西永济),长于蜀郡(今四川成都)。 “太真姿质丰艳,善歌舞,通音律,智算过人。每倩盼承迎,动移上意。宫中呼为“娘子”,礼数实同皇后。”可见杨玉环不仅姿色绝代,而且绝顶聪明,善解人意,通晓歌舞音律。不仅是一个大美女,还是一个大才女。更重要的是情商非常高。这一点从其受宠幸的时间可以得到明证。开元二十八年(公元740年),由寿王妃的身份杨玉环被敕出家为女道士,号太真。这时,实际上玄宗已经强烈地被她吸引。。以至于做出有违人伦之事,抢自己的儿子的老婆。为了掩人耳目,命其出家。其理论是出家后再还俗就是换了一个人,就不是自己的儿媳妇了,这当然是自欺欺人的把戏。天宝四年(公元745年),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。地位实同皇后。直至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,马嵬驿之变,杨贵妃三十八岁。前后算来杨玉环独获玄宗宠幸至少15年以上。平民百姓尚有“七年之痒”,何况后宫粉黛三千的帝王。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。难怪后人都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事迹都当成千古爱情美谈,而不是仅仅帝王出于对美女的荷尔蒙性爱好。这也是为什么杨贵妃的魅力可以倾倒千古众生,令后人向往。
杨贵妃不但漂亮、聪明、有才,情商高。心地也是比较善良的,人缘好。史书上找不到任何关于杨贵妃了劣迹。虽然让“后宫粉黛无颜色”,但似乎并没有招来太多的嫉妒与怨恨。虽然正直其受宠时,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惊天浩劫,但不管是当时的人,还是后代学者,都没有把责任往她身上推。杨贵妃也没有背上妲己、褒姒这样红颜祸水的罪名。就是在马嵬驿士兵哗变,要求杀杨贵妃,也不是因为他们恨贵妃。《资治通鉴》借高力士的嘴说出缘由“贵妃诚无罪,然将已杀国忠,而贵妃在陛下左右,岂敢自安!愿陛下审思之,将士安则陛下安矣。” 就是说贵妃确实没什么罪,但是现在士兵哗变把他堂哥杨国忠杀了,那么身为贵妃的杨玉环哪天想给他哥哥报仇怎么办?这样士兵能心安吗?
综上所述,杨贵妃是怎样一个人呢?绝色容颜、又绝顶聪明。智商情商都很高,心地善良人缘好。这样的人真是千古传奇啊。
网络配图
谜团破解
在破解谜团之前,我们先把记载杨贵妃事迹的这些史料按时间排排序。
最早的要算白居易的《
长恨歌》。但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,也就是马嵬驿之变近二十年后,白居易才出生。所以其对杨贵妃的记载也来自于前人的记载、传说、或者自己的想象。
《唐国史补》为中唐人李肇所撰,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,涉及当时的汉族社会风气、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各个方面。其时代略晚于白居易。
从疑团起因看,主要来自白居易的《
长恨歌》和《新唐书》里“香囊犹在”的模糊记载。但如果通读《
长恨歌》全文,前面有“六军不发无奈何,宛转蛾眉马前死。花钿委地无人收,翠翘金雀玉搔头。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泪相和流。”,还有后文“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渺间。楼阁玲珑五云起,其中绰约多仙子。中有一人字太真,雪肤花貌参差是……昭阳殿里恩爱绝,蓬莱宫中日月长”。可见白居易的
长恨歌并没有说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,而且明确说已经死了。至于“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”,是因为尸解(道家的一种说法)而去,羽化登仙了。《新唐书》成书晚于《旧唐书》和《
长恨歌》,由于受到二者的影响,欧阳修等人没有办法确定到底改葬时尸体还在不在,所以对这一点进行了回避,只写“香囊犹在”。但《新唐书》对杨贵妃缢死于马嵬坡也是明确记载的。同时代的资治通鉴也作了旁证。说明直到宋代,人们对杨贵妃死于马嵬驿都没有异议。
1 Comment
James Noel
August 18, 2023Globally supply resource maximizing total linkage whereas seamless experiences resource sucking outsourcing before viral e-services
Reply